行业新闻
外洋回流:一个专坑中国富豪的圈套半岛体育平台
曾几何时,去海外淘宝捡漏,成为许多藏家和投资客的欣喜之旅,但如今,那些费尽心力淘来的“海外遗珍”,正成为许多人血本无归的噩梦:所谓的天价“国宝”,其实不过是些裹着炫目泡沫的普通文物甚至赝品;由各色人等埋下的“雷”,则正在海外各国等待着中国买家去引爆。
近年来,如圆明园兽首之类的海外文物屡被热炒,“海外回流文物”一度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最光鲜的拍品。从乾隆转心瓶到黄庭坚的《砥柱铭》,横空出世的天价拍品让许多投资型藏家艳羡追捧不已。但天价的背后,其实隐藏的不只是古董商的投机炒作,还有各种各样早晚得炸响的“雷”。
南京藏家张先生最近四处打听半岛体育平台,想要把自己前些年从海外拍卖行拍回来的明代青花大罐卖出去。但令他吃惊的是,当初花上百万美元抱回的宝贝,现在的估价却不到百万元人民币。
更让他沮丧的是,一度对“回流文物”趋之若鹜的国内拍卖行,如今态度却相当冷漠,其不愿接盘的理由是“无法保真,且估价过高无人接手……”和张先生藏品缩水相比,杭州企业家宋先生的遭遇更惨。原来,当他把早年在国外收购的青铜器拿去估值时,被多位专家一口认定为赝品,近千万元的投资全打了水漂。
事实上,像张先生和宋先生这样的民间投资型藏家的遭遇,近年来越来越多。他们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又对海外回流文物抱有高额回报的幻想,最终只能自己吞咽苦果。当然,回流的艺术品中不乏珍贵的文物精品,但更多的是高溢价的平庸藏品和赝品。
文物鉴定专家裴光辉表示,七八年前还是国内拍卖行招徕买家金字招牌的“海外回流文物”,如今已经“变味”,大有“臭大街”的意思了。
“‘海外回流文物’这个概念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从国外或中国港澳台拍卖行竞拍获得,然后带回中国内地的拍品;其二是国内拍卖公司到国外或中国港澳台征集,然后拿回内地拍卖的拍品。这两种‘回流文物’均存在赝品,且比率不低,还呈逐年升高趋势。比较而言,第二种情况下的赝品率要高于第一种情况。”裴光辉说。
而一些拍出天价的回流“国宝”,其实也不能轻信。对于这背后的利益输送,裴光辉表示“一言难尽”,更可怕的是,一些大的拍卖公司有意将粗劣的赝品当“国宝”拍回。
“近日圈内议论纷纷的一件据称是从日本回流的‘北宋汝官窑盏托’,造型呆板僵硬、修胎粗糙、釉面火光四射,与宋汝瓷内敛的宝光差距甚大。”裴光辉说,但这样一件粗劣得连拍卖行都没有确认其为宋官窑或汝窑底气的低仿品,却被国内某专家断定为“北宋汝官窑盏托”,最终以517.5万港元被该专家拍回。
而该拍品此前估价仅为60万港元至80万港元,标注也只是“12世纪高丽翡色青瓷五瓣花形盏托”,并非宋官窑或汝窑。
文物回流后,除少部分进入各博物馆,相当大一部分进入艺术品市场,多半上了拍卖会半岛体育网址,少部分则贴着洋标签摆在古玩店里售卖。其中真正有价值的回流精品,藏家回购后大多珍藏,很少再拿出来交易。
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和收藏市场,赝品横行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些年,造假作伪更蔓延至海外,大量赝品由此产生。裴光辉在谈及这些赝品的产生时表示,这些赝品大多是“出口转内销”,“这些赝品大多是中国内地制造的,少数是国外或中国制造的。”
赝品最多出自书画、瓷器、青铜器、玉器、硬木家具及工艺品五大类。“瓷器赝品主要出自景德镇;书画赝品主要出自河南、江浙和山东;青铜器赝品出自河南和陕西;玉器赝品多出自辽宁、安徽和江苏苏州;硬木家具及工艺品多出自广东中山和福建仙游。”马来西亚和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仿造了不少元代青花瓷,有一些被当做元青花真品捐赠给国内博物馆,这些赠品部分是在海外拍卖行上拍时的流拍品。
另外,17世纪以来荷兰代尔夫特、德国迈森和日本伊万里瓷器,都有大量仿造中国瓷器的作品,这些作品也被当做中国明清瓷器“回流”。
那这些产自各地的赝品,又如何摇身一变成为“回流文物”呢?裴光辉表示,这其中有一条长长的“新古董出口”利益链。“内地制造的赝品,先经包括拍卖行在内的古董商以‘仿古工艺品’送出海外。 一 到海外,古董商便让它们变身为‘文物’或‘自我征集’带回国内拍卖,入关的手续则成为‘回流文物’的凭证;或委托海外拍卖公司拍卖,自我拍回后再到国内拍卖,就完成了‘回流文物’的系列操作。 业内因此称此类‘回流文物’为‘假海龟’。 ”
除此之外,还有“真海龟赝品”,就是回流的所谓文物其实是早年流传至海外的清代至的赝品,但被当成真品带回。“如故宫曾重金从香港拍回一件号称明成化的青花狮子钮盖罐,其实是近代仿成化的赝品。”裴光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