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徽州篆刻成绩中国印章篆刻史半岛体育官网上一大奇迹
“方寸之石,气象万千”是篆刻艺术的魅力所在。在安徽省图书馆珍藏的120多部明清至时期的印谱中,明崇祯六年(1633)钤印的《郑弘佑印谱》,不仅以其海内孤本的身份荣登《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更是被当代篆刻家认为是“沉寂”近400年的珍贵再现。
本期“典籍中的安徽”,我们通过《郑弘佑印谱》管中窥豹,来认识和了解中国篆刻的发展史,揭示徽派篆刻曾经的繁华与辉煌。
一提起收藏,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瓷器、书画或邮票、钱币等。其实近些年来,古籍也被越来越多的藏家所重视。
2023年的国内拍卖市场,古籍善本类TOP10总成交有3.2亿人民币!据安徽省拍卖行业协会副会长、铜陵市阳光拍卖公司刘红董事长介绍,近年来,特别是印谱、印章的拍卖很有亮点,如明代篆刻家、印坛“雪渔派”鼻祖何震所刻青田石“竹窗茶线万元成交;清初篆刻家胡正言所辑《印史初集》印谱在2010年上海朵云轩拍卖专场中以78.4万元成交。
印谱是指篆刻鉴赏家将其收集的历代玺印、名家篆刻精品、自家篆刻作品整理成册,供人研究、鉴赏和临摹。常见的印谱分为钤印本半岛体育官网、翻刻本、影印本三种,尤以钤印本收藏价值最高。一方面,古代印谱由于用纸、编辑和印制都极其考究,本身就是珍贵的古籍善本;另一方面,手工钤印拓谱不易,存世量少,多则几十本,少则孤本,因此具有极大的文献史料与收藏价值。
安徽省图书馆目前共藏有120多部明清至时期的印谱,包括徽派篆刻家程邃、胡文淳、罗王常、项怀述、孙蟠等人的大作。而本期要介绍的这本明崇祯六年(1633)钤印的《郑弘佑印谱》,更是以其海内孤本的身份荣登《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省图专为这部孤本做了仿真本。因此,我们才有幸见到这本书的“克隆版”。
据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周亚寒介绍,钤印本《郑弘佑印谱》两卷一册,首尾有缺,原书衣不存,序文不全,卷前有程明善半岛体育官网、程嘉臣序以及郑弘佑的自序。正文存47页,卷一有释文印115枚,无释文印4枚,另有2枚模糊残缺不计;卷二有释文印152枚,无释文印13枚,另有2枚墨色斜印无释文。印面尺寸大至4.8x5.0cm,小至0.8x1.3cm,体裁丰富,技法圆熟,风格多元。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安徽省政协原、铜陵市政协原阮良之先生,他也是国内知名的篆刻家与篆刻理论研究者。
阮先生介绍,印谱始于宋代,是古今印章篆刻集成的主要形式。早期印谱有北宋印学家杨克一的《集古印格》、南宋姜夔的《集古印谱》,均佚。印谱种类繁多,有通代印章篆刻集成,有断代印章篆刻集成,有多位印人作品合集,亦有篆刻家个人作品专集。省图珍藏的这本《郑弘佑印谱》,便属于篆刻家个人专集。
阮良之说,近四百年前的明崇祯六年(1633),当时流寓在金陵(今南京)的篆刻家郑基相(字弘佑),辑自刻印成《郑弘佑印谱》一册。此后近四百年间,《郑弘佑印谱》在篆刻界只闻其名不得见其印迹,让众多篆刻家引以为憾。明末清初著名印学家周亮工在其所著《印人传》中就曾说:“予于此道,见始终于贫而其技确有传者,梁大年及弘祐二人而已”。阮良之在他的论著《明清徽皖篆刻简论·后记》中也曾专门提到,“在查阅史料时,发现(有些)篆刻家往往是有名分而无印存,其历史与艺术价值由此而大打折扣,令人惋叹不已!”在这些“令人惋叹不已”的明清篆刻家中,就包括郑弘佑。
阮良之说:“因为这本《郑弘佑印谱》对研究郑弘佑的印艺以及何震‘雪渔派’篆刻的完整性,甚至说,对研究整个明清篆刻印艺与印史,都是大有裨益的!”
何震(1535-1604),字主臣,一字长卿,号雪渔。休宁县前街人。徽派篆刻鼻祖,“雪渔派”创始人。
从明万历年间到清康熙末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全国的出版重镇都有徽州刻工的忙碌身影。何震在成为篆刻家前也曾做过印工,所以用刀极为娴熟。他是在跟随文彭学习六书之后,才一跃成为治印大家的。文彭是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也是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第一位宗师级人物。后来何震又结识了时在金陵担任兵部侍郎的徽州同乡汪道昆,在这位老乡的引荐推举之下,才逐步进入文士圈。
何震虽为篆刻家,但骨子里蕴藏着徽商的基因。据说他极善社交,草根出身的他能与书香名门的文彭处成“亦师亦友”的关系,并在中国篆刻史上与其并称“文何”,不得不佩服其经世智慧与能力。何震还曾有过一次边塞之行,一直为古今同行津津乐道,他沿途以篆刻为媒,得到一笔丰厚“酬金”,大大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而这次边塞之行与将军之交,也是因为时在金陵担任兵部侍郎的汪道昆的函荐,何震手持汪侍郎的亲笔信才能在边塞潇洒走一回。
虽然祖籍同为徽州,但郑弘佑的个性与何震完全不同。据《歙事闲谭》卷十五等有关书籍记载,郑弘佑篆刻得何震真传,但他在人前从不轻言自己擅长篆刻,更不屑奔走于权贵之门,甘于隐居秦淮,就连周亮工这样的文人官员向他索印也不可得。素守“清高”的郑弘佑主要靠一些小古玩交易勉强维持日常开支,最终在贫病交加中辞世,不禁令人扼腕。
郑弘佑篆刻师法何震,他辑印谱也明显受其影响。在《郑弘佑印谱·自序》中,他提到“印谱之出,独数宣和顾氏二谱佳胜,其极力摹古精造继者,我国朝何长卿氏独得之也”。郑弘佑指出,宋《宣和印谱》早佚,同朝顾从德《集古印谱》辑的是秦汉古印,而能承古创新将个人自刻印辑成印谱的,何长卿是独一份。可见,郑弘佑是力挺其师这一做法的。
在细细揣摩了郑弘佑一些印文后,阮良之说,何震印风特色为“端古雅健”,郑弘佑作为何震与“雪渔派”重要成员,其印风在大格与主调方面是合于何震的,可谓“大同小异”。
阮良之感叹:“作为‘雪渔派’的重要人物,郑弘佑虽然生性低调,好在留下了《郑弘佑印谱》,并在数百年后被安徽省图书馆珍藏、面世、研究,可谓苍天不负苦心人。”
明清两代,徽州地区印人辈出,精品迭现,在中国印章篆刻史上是一大奇观。明末清初印学家周亮工曾说:“自何主臣继文国博起,而印章一道遂归黄山。久而黄山无印,非无印也,夫人而能为印也;又久之而黄山无主臣,非无主臣也,夫人而能为主臣也”。也不完全是谬赞。
当时徽州府时辖六县(歙、黟、休宁、祁门、绩溪、婺源),据不完全统计,有据可查的篆刻家就达306人。在明清篆刻流派中,徽州篆刻家苏宣开创了“泗水派”、汪关开创了“娄东派”、程邃开创了“歙派”、黄士陵开创了“黟山(粤)派”、何震开创了“雪渔派”……
特别是何震,从职业刻手到领衔文人篆刻,通过“篆”与“刻”的结合,成为明末印坛领袖。在他影响下,文人篆刻第一个地域流派——徽派才逐渐形成。
歙县人苏宣,先是得文彭传授,同时又受何震影响。直接取法古印,据说临刻汉印上千方,形成了雄浑朴健的风格。休宁人朱简,首创短刀碎切刀法,印风以苍莽峻峭、纯拙见胜,刀意、笔意兼备。除在治印方面自成一家外,在印学理论方面同样成就卓著。
以何震等徽州印人群体崛起为标志,徽派篆刻作为文人篆刻的主流,一直引领着印坛潮流。从清代康乾时期程邃等“歙四子”的出现,到清晚期黄士陵的“黟山派”脱颖而出,徽州印人后浪推前浪,一次次惊艳印坛。
阮良之说,明清徽州篆刻空前兴盛并构成“奇观”,得力于深厚的地域文化——徽文化沃土的滋养,简概可为:一、徽商发达促其盛;二、朱熹理学养其质;三、徽州工艺实其技。仅就第三点略为展开又可分为:1.徽州文书档案、考据、制墨、碑刻、匾额等对篆刻“篆法”的影响;2.徽州刻书、版画、砖木石“三雕”、墨模、砚雕、砚铭等工艺对篆刻“刀法”的影响;3.以徽派建筑为代表的诸工艺对篆刻“章法”的影响。
明清徽州篆刻的显著特点是篆刻人才济济,篆刻大家辈出,篆刻流派纷呈,传世名印迭现,印学著述富宏,印谱刊刻成风,印风百花齐放。虽然很多徽州籍篆刻家成名前或成功后其人已离开徽州故土而艺游他乡,如本文所论何震、郑弘佑等,但百派有源,徽州文化的底蕴始终是他们篆刻艺术创变的本源。
而今天的安徽篆刻界,又是什么样的发展盛况呢?为此,我们特采访了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据了解,目前,安徽省篆刻界有西泠印社社员5人,中书协会员50人左右,省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篆刻委员会委员20人,篆刻爱好者上千人。近年来,我省篆刻家在全国各类书法篆刻展中佳绩频传,篆刻委员注重发展壮大篆刻作者群体,培养优秀人才和后备力量,不断提高安徽省的篆刻艺术水平。
相较于其他藏品,古籍的收藏尤为困难。时间是最大的敌人,它会让纸张老化、字迹模糊;环境湿度与温度的变化,对古籍保存也是一大威胁;还会遭遇霉变、虫蛀等灾厄。因此,每一本留存下来的古籍都显得异常珍贵。古籍是“活着”的历史,是穿越时空的信号,字字珠玑,钩深致远。
安徽省图书馆馆长林旭东说:“安徽省图书馆的馆训是博学厚德、至臻求实;使命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愿景是做文化传承的高地,知识交流的中心,价值实现的平台,书香安徽的地标。省图在古籍保护及挖掘与弘扬地域传统文化上一直不遗余力,才会与媒体多年合作,持续推出‘典籍中的安徽’系列报道。”
每次来到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采访,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呈上那一期要介绍的古籍时,都会屏息静气,心中升腾起一种庄重肃穆的情绪,像是在拜见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而这次面对这样一部海内孤本,我们也和阮良之先生心情一样,既激动又惊喜。
阮良之先生说,篆刻艺术的魅力是“方寸之石,气象万千”,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2009年,中国篆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篆刻艺术已成为世界级的文化艺术瑰宝。
自明嘉靖十四年(1535)何震诞生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黄士陵辞世的近四百年间,安徽篆刻谱写出中国篆刻史上的辉煌篇章。我们期待通过这次由安徽省图书馆珍藏的《郑弘佑印谱》的内容揭示能对研究明清篆刻史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希望能为当代篆刻研究与创作激发出新的审美元素、新的视角和生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